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化教育 > 详情

以正氣禦邪氣:理想信念教育須直面現實挑戰

2016年10月09日 09:41:11  來源:光明日報

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種境界,是導航大學生人生方向的引擎。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聯繫熱點問題

理想信念教育既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作為指導,又要聯繫中國具體國情,深入淺出,理論聯繫實際來進行講授。理想信念教育不能搞教條主義,不能僵化在文本的記憶上。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具有其內在規律,它既不同於考背功、劃重點的知識教育,也不同於重理解、講推理的理論教育。道德教育是為了改造人的世界觀、價值觀,需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並且在宣揚理念的同時,經得起學生的反駁。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做好上課的傳授工作,還要不斷深化自身的理論素養,一方面繼續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另一方面也要學習中央的檔與講話,並將這些理論與政策很好地落地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的事例來闡釋理論,解釋政策,培養學生愛黨、愛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

在自媒體時代,很多社會熱點問題都會在微博、微信上流通,對這些問題的各色評論也會鋪天蓋地而來,其中包含著各種各樣的世界觀、價值觀。大學生一方面掌握了了解資訊的技術,另一方面又缺乏鑒別資訊的能力,很容易被這些資訊所影響。這就對學校“兩課”教學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既要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堅定的信仰,又能夠關注現實、解釋現實。“兩課”教師不能回避這些資訊帶來的挑戰,而是要迎難而上,在短時間內充分掌握這些資訊的準確資料,並基於這些資料作出合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評判,如此才可以疏導學生對於社會負面新聞的心理影響。

在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基礎上,樹立大學生正確的財富觀和權力觀。財富需要與勞動貢獻相聯系,權力需要與道德能力相聯系。大學生應該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刻苦奮鬥來鍛煉自己的品性,提高自己的能力,通過正當的勞動來獲取財富。

確保校園獎懲機制公正,“努力付出就有回報”成為常態

大學校園可以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大學校園也是一個半封閉的系統,可以比社會更有效地進行管理。在學生工作以及其他校園工作上,需要做到公平公正。不搞人情,杜絕潛規則,制定公正有效的學校規章制度,並在實際操作中嚴格依照學校相關章程辦事。遇到學生質疑,不能回避,需要謹慎對待,並公開問題的處理結果,從而使大學生相信制度建設,認同領導工作。這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育,但比傳統教育更具有教育意義。理論課上說了一萬句的好,碰到現實中的執行失誤,理論課的說服工作無疑會減去很大的效力。 在貼近學生利益的地方,尤其需要慎重,不能有絲毫差錯。比如,在評選獎學金,評選優秀學生,評選保送生,查實貧困生等方面,稍有不慎,就會促使被落選的學生認為他人舞弊徇私,如此則會大大地打擊學生脆弱的公平公正的信念,導向爭相走捷徑,或者消極避世。因此,獎懲機制的公正,是和思想工作同樣重要的信念教育。不能講一套說一套,而是要說到做到,知行合一,讓學生收穫到理論落實的真實效用,如此才會真心實意地擁護理想信念。

在這樣的制度下,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意識,使學生認識到只要優良的制度可以保證,每個人的努力付出就會有得到回報。這樣,學生不會熱衷於走捷徑,走後門,而是通過正當途徑去爭取自身的榮耀。如此,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大學生在這樣的良好環境下薰陶日久,容易養成良好的品性,也容易堅定理想信念。即使在踏出校園,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現實時,也不容易被各種誘惑擾亂心思,可以比較堅定地實施其正確的人生理想。

加強校園文化通識課,普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觀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心理基礎。理想信念教育,除了社會主義理論和校園公正制度的實踐保證外,還需要歷史文化因素的輔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思想,都有濃厚的優質思想資源來幫助大學生調節心理問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性,並且將之所學用來服務大眾。儒家思想強調仁愛。儒家將人性的洞察深入到心理的深層,認為人人在拋棄利益糾葛的同時,都具有普遍的惻隱之心,這是人之為人的基礎。在此意義上,儒家希望人人都能發揮其仁愛之心,投身這個世界,建設這個世界。儒家的人生觀充滿著剛健不息、奮發向上的力量。道家思想強調自然。道家希望人能夠依照自己本性來生活,並且相信這樣的生活必然是先天和諧的。人的本性不是爭取掠奪,而是清靜無為,不要刻意去追求外在於自己的功名利祿,不去折騰,不去造作,而是要在自己本分上依照自然之道來做事。佛家思想強調慈悲。慈悲是建立在對於世界空想的理解之上。佛家認為世界存在是眾緣和合的,不是形而上學的,這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想具有相似性。而且,佛家特別憐憫人間的苦難,強調以出世的心態來做入世的事情,先成人後成佛。佛教的獻身精神、公益精神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需要的文化資源。

大學生在之前的教育經歷中,主要以知識學習為主,缺乏相應的傳統文化的人文教育。而在進入大學之後,又文理工分科。大學階段的通識課可以很好彌補這方面的缺憾。針對校園負面心理,我們提出的應對方案是思政理論、公平實踐和歷史文化的三位一體,以正氣來抵禦邪氣。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公正制度實踐是保障,優秀傳統文化是輔助。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港大学毕业生全职空缺首季减三
港大学毕业生全职空缺首季减三◆大学联校就业数据库(JIJIS)的最新数字显示,今年首季向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全职空缺只有1.6万多个,较去年同...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蔡若莲(前排右九)与其他地区的代表合照。(政府新闻处)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当地时间4月17至19日在马耳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