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化教育 > 详情

"不忘初心"源於文化自信

2016年11月07日 10:31:42  來源:網絡 作者:王丹譽

王丹譽:歷史評論家、中央報刊歷史評論專欄作家、傳統廉政文化學者、老一輩革命家傳記作者。《中國紀檢監察報》丹青引星河燦爛兩專欄主持人。中宣部黨建網V專欄網路銳評專欄,領導幹部學國學網作者。全國幹部培訓中心基地授課人。

20167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建黨95周年大會上號召全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是中國共產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全黨發出的政治動員,向全世界宣示的政治宣言,也是8779.3萬名中國共產黨人呐喊的時代最強音。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不忘初心的同時,提出一個如同春雷激蕩的熱詞——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人都深切感受到,全中國和全世界人民都親眼見證——中國共產黨人永遠不變的初心,正源自於我們厚重的文化自信。

七一講話之後,習近平多次提文化自信。鏗鏘四字,雷霆萬鈞。文化自信是繼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之後,我們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第四個關乎中國前途命運的重大命題。在中國共產黨人眼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基礎,也是中國自信的根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什麼是文化自信,就是人們因自己獨特精神傳承而擁有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生活態度。文化,是指天地萬物(包括人)的資訊的產生融匯滲透的過程。它是以精神文明為導向的融匯、滲透,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幾乎不可能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而自信,則是個人對自己所做各種準備的感性評估。相信自己行,是一種信念。自信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度。自信與積極密切相關。沒有自信就不可能積極。因此,自信這種正能量的東西可以直接促進成功。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在對中國和世界歷史進行深入研究之後,早就對人類文明史作出了著名的論斷:中國是國世界上沒有中斷過的的唯一的文明古國。確實在世界文明古之中,除中國之外,其他文明古國不是分裂就是滅亡。而只有中國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中國自古,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人有傳……萬里長城、北京故宮、秦始皇兵馬俑、京杭大運河……三代青銅、秦磚漢瓦、唐三彩、宋瓷、元明清書畫……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都深深地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歷史印記。從國家級的博物館,到地方的紀念館,都在傳承民族的歷史文化,構築每個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而作為普通老百姓他們更注重自己家族的祠堂,因為這裏才是每人靈魂的安息之所和文化座標。此外,還有無須物質而世代傳承的中國人特有的精氣神。家國的情懷,精神的家園,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里來,也讓我們懂得我們將到哪里去。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信正是來源於,這五千年的獨特的文化滋養,與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相通,與全中國人民血肉相連。

有學者考證,中國古代最早主管以文化人”——文化教育事業的最高長官是舜禹時代的契。《史記·殷本紀》記載:他最初協助大禹治過水有功,就被舜帝(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古時著名的聖明之君)封為司徒,史稱司徒契掌管天下文教。史書記載:使契為司徒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任命契擔任司徒,用當時的社會規範來教化人們。《孟子·滕文公上》: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父子(女)之間要親切,君臣之間守道義,丈妻之間應該有所分別,長幼之間應該有秩序,朋友之間應該講信義。他擔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親善和睦,天降祥瑞,鳳凰集翔,天下開始出現清明盛世。他的封地在商,其氏族為商族。他的後代建立了商朝。因為他的教化之地和封地,都在遠古華夏的中心區域,也就是後世的中原,因此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起源、中華文明的發端,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紀念他的教化之功,後世把他奉為玄王。玄王司徒契也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文化之神……

斧頭和鐮刀這組特殊文化符號就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標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基因就是我們的永遠不忘的初心。95年來,我們時刻不忘初心,不管時代如何發展、社會如何進步,我們的初心都永遠不會忘。192171日,在嘉興南湖的一艘普通的畫舫中,剛剛宣告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就制定了為了誰這個最根本的原則。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把共產黨這種最可富貴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總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並且作為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工作和政策一切都要有利於人民,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答應不答應,做到這些就不愧對人民。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群眾的事情就是我們的牽掛……他們都在保持這顆永遠不忘的初心。為人民服務就這樣,成了我們的文化基因,成為我們的思想火種。從革命戰爭年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我願永遠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的雷鋒,再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湧現出來的時代先鋒郭明義,他們都以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自己那顆永不褪色的初心。世紀百年,幾代英雄,他們從現實平地走向理想的頂峰。他們是活生生的人物,都有著實實在在的故事,都具化為我們特有的文化圖騰……詩歌、小說、電影、戲劇,都在傳頌這種文化理念,思想、行動、言論都在傳承著這種精神力量。這種神奇的形式正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長征組歌》、歌劇《白毛女》、大型歌舞詩《東方紅》、歌曲《春天的故事》、大型主題展覽《復興之路》,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戲劇文藝等各種文化形式都伴隨著共產黨人開創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而昇華,更滋養著全黨形成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放射出時代光輝。

天若有情天已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回望人類共產主義五百年,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最為壯麗篇章。從12名代表,發展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95年來我們始終能堅持不忘初心。這都源自於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文化自信。正是因為她,使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更使我們明確地知道我們將到哪里去。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是一脈相承,又密不可分,共同凝結成我們共產黨人的精神臍帶。我們有了這種獨特文化的滋養,就能養成特別充分的自信,從而使我們的事業煥發出勃勃生機。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就如同東方紅日噴薄欲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港大学毕业生全职空缺首季减三
港大学毕业生全职空缺首季减三◆大学联校就业数据库(JIJIS)的最新数字显示,今年首季向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全职空缺只有1.6万多个,较去年同...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蔡若莲(前排右九)与其他地区的代表合照。(政府新闻处)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当地时间4月17至19日在马耳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