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化教育 > 详情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領導幹部學國學促進會推薦讀物——

中華古代文化寶典(10)

——周新政解讀三字經第十講(上)

2016年12月02日 00:00:00  來源:香港法治网

廣聞博見,立身之本

博古通今,見多識廣,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最根本保證。

“首孝悌,次見聞。”

這種教育模式放在我們現代社會還有用嗎?筆者個人認為還是有用的。

一個對於父母親非常孝順的人、對於長輩非常尊敬的人、對於兄弟姐妹非常友愛的人,不可能是個壞人,接下來就可以放心地教你更多、更深奧的知識了。

古人認為只有品德、道德高尚的人知識越多越好,這樣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多有益的事情。

如果將知識傳授給一個道德敗壞的人,那就等於是為虎作倀。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大秀才,名字叫李毓秀,他寫了一部叫《弟子規》的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出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在學習上,應該如何恪守的規範。

是關於社會上如何培養教育子弟,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忠誠、厚道、家風嚴謹的君子教學讀物,也是三字一句的。

李毓秀(1647-1729)

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有餘力,則學文。”

意思說,你應該首先將所有的精力、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孝道”和“悌道”上,只有這方面做好了,有餘力了再去學習其他知識。

否則就是學了,對社會、對人民群眾沒有啥好處。

“知某數,識某文。”

意思說,你要認知理數,還要懂得經文。

中國古代人都懂得廣聞博知這個道理,男子在成年以後必須有壯遊的經歷,一輩子至少要有一次出遊活動,有條件的多幾次出遊當然是更好了。

在出遊的過程中可以求師、訪友、深入社會、調查研究、瞭解民生,也可以為自己積累更多的社會知識和社會經驗。

中國古代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泰斗司馬遷先生,20歲的時候已是才華橫溢的年輕學者了。

司馬遷(西元前145年-西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按照當時讀書人的“學遊”慣例,20歲的司馬遷從長安出發,開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旅行(壯遊)。

他先後探訪了屈原遺跡、舜帝舊跡、韓信故鄉、孔子故居、漢高祖發跡之地,最後返回長安。

通過這次遊歷,司馬遷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閱歷,搜集了很多遺文故事,大大開闊了自己的視野,為《史記》的寫作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

以上所介紹司馬遷先生的情況,確實有點過於簡單,可能有些朋友聽不明白。

現在我就將《太史公自序》的內容講給大家聽聽,我們就會對其有更全面的瞭解。司馬遷自傳:

顓頊統治天下的時候,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堯和虞舜的時候,又讓重、黎的後代繼續掌管天文和地理,一直到商朝。

周宣王的時候,重黎氏因為失去官職而成為司馬氏,司馬氏世代掌管周史,在周惠王和周襄王時期,司馬氏離開周的都城,去了晉國,後來又遷居少梁。

自從司馬氏到了晉國以後,族人分居各地。在秦國和張儀辯論的司馬錯,就是司馬氏的後代,而司馬談是司馬錯的後代。

司馬談擔任漢朝的太史公,他有個兒子叫司馬遷。司馬遷出生在龍門,十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和背誦古文。

20歲的時候就去了南方,遊歷江淮地區;登上會稽山,探察大禹留下的遺跡;還觀覽了九嶷山,在沅水、湘水上泛舟。

此外,他還渡過了汶水、泗水,去齊國和魯國的都城遊歷;考察孔子故鄉的風俗,在鄒縣、嶧山行鄉射之禮;經過鄱、薛、彭城,再經過梁、楚回到家鄉。

司馬遷剛剛回到家鄉,就擔任郎中,奉命西征巴蜀,經略邛、笮、昆明。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起底菲律宾南海侵权“民间组织
起底菲律宾南海侵权“民间组织【环球时报记者樊巍刘煊尊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牧之】在带领记者,组织渔民参与在中国南海的侵权活动之后,菲方的...
动能释放 活力彰显——从“五一
动能释放 活力彰显——从“五一五月的中华大地,山水如画,人潮涌动。街头巷尾,人气兴旺,烟火气中升腾火热消费;工地车间,繁忙有序,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