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化教育 > 详情

苏联版《西行漫记》之《在华一年》在华出版

2021年01月29日 14:50:21  來源:香港法治网

【本报讯】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苏联著名新闻电影摄影师罗曼·卡尔曼的纪实著作《在华一年》中文版正式上市,珍贵史料和照片国内首次发布。

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介绍,《在华一年》俄文版于 1941 年 5 月由苏联作家出版社出版,是国际上珍贵的记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侵略的重要书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5 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李辉大使翻译的中文版,书中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贵史料,意义重大。

飞来了(战斗现场中的卡尔曼。图片来源:《在华一年》)

1938 年 9 月至 1939 年 9 月,卡尔曼奉苏联政府之命在中国报道抗战。他亲临前线战场,经历了“武汉保卫战”、“重庆大轰炸”、“长沙大火” 等重大历史事件,真实记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中国军民团结御敌、奋起抵抗侵略的过程,生动描述了这一时期中国西北、西南与中南部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在书中,卡尔曼详细记述了他于 1939 年 5 月在延安的经历,并拍下了多张历史照片,多数为中国读者所未见。

1939 年毛泽东在延安(国内首次发布,图/文 卡尔曼)

作为第一位见到中共领袖毛泽东的苏联新闻记者,卡尔曼于《在华一年》中记述:“我挨着毛泽东坐下来。他穿一身灰布军便服,外面又套着一件又肥又大的针织短衣,脚上穿一双细绳纳底的帆布鞋。他在这孔窑洞里生活、工作、思考。一张写字台、一张用粗糙木板钉制的床、几个放满图书的书架、一把藤椅。他喜欢在疲劳时,闭上双眼,仰坐在藤椅上。这就是房间里的全部摆设。毛泽东这间再简朴不过的卧室却显得非常干净、整洁,井然有序。书架摆满的书上都整齐地贴着标签。这里摆放着唯物主义哲学伟大奠基人的著作,伟大军事战略家的著作,以及很多其他各领域知识的书籍。”

卡尔曼回忆,他们谈了许多问题。在谈到斯大林时,毛泽东说:“我从未离开过中国,也不愿意出去。但是我幻想着看看莫斯科已经有二十年了。现在我还不能离开,但早晚有一天我会去莫斯科,去看看斯大林同志。”最后,毛泽东拿出一张纸,用毛笔字写下了自己的诗作《红军不怕远征难》,赠送给了卡尔曼。

陕北农民停下来跟毛泽东聊他们的一些事情(图/文 卡尔曼)

卡尔曼还拍摄并记录下了毛泽东与偶遇的杨家岭农民攀谈的情景:“我在边区逗留期间,几次见到毛泽东,我们长时间交谈、散步。他一分钟都不停地做着大量工作,即便在散步时也是如此。有一次在山里我们偶然遇见刚从田地里收工的一伙农民。他们简直像朋友一样跟毛泽东打招呼,停下来跟他说话。他们告诉他一些自己的需要,一些农民的事情。毛泽东叉开双腿,两手撑腰,手指朝前,向农民询问一些事,给他们出些主意。我站得较远一些,以便不引起注意,并拍下这个生动绝妙的场面。”

卡尔曼于《在华一年》书中表示,他认为这鲜明地展示了共产党领袖与人民的亲密关系。“农民们把毛泽东围得越来越紧。他们当中有一个老头,皮肤呈古铜色,皱纹很多,高颧骨,上嘴唇和下巴上长着稀疏的灰白小胡子,他像中国北方几乎所有农民一样,脑袋上裹着灰色的缠头。其他人较年轻一些。所有人手里都拿着铁锹、铁铲。他们穿着褪了色、打着补丁的土布衬衫。大家都聚精会神地交谈着, 经常爆发出阵阵笑声。要知道,毛泽东非常爱开玩笑,他肯定会在谈到最严肃事情时,插上几句俏皮话。”

这部被誉为“苏联版《西行漫记》”之《在华一年》的中文译者、现任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的李辉大使介绍说,罗曼·卡尔曼是苏联著名的电影摄影师和新闻电影导演。1936 年至 1937 年,卡尔曼作为战地摄影记者进入西班牙拍摄内战。1937 年 8 月从西班牙回国后,1938 年 9 月受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委派,卡尔曼又以苏联《消息报》特派摄影记者和苏联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影师身份来华,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间长达一年。

中国空军航校毕业的年轻飞行员(图/文 卡尔曼)

李辉讲述,苏联政府派遣“志愿航空队”前来中国直接参战,其飞行员 80%都参加过西班牙内战。自 1937 年 11 月至 1939 年年底,苏联共向中国派遣 1200 余名空军飞行员,其中 221 名在中国对日作战中牺牲,还向中国出售军用飞机 1235 架。苏联飞机源源不断运进中国。到 1938 年初,中国空军已建立 3 个大队,规模最大的第 1 和等 3 飞行大队都是苏联提供的飞机和装备。中苏联袂作战,日本陆、海军飞机损失剧增,日本航空队被迫将基地后撤 500 公里。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苏联政府派卡尔曼来华,通过拍摄新闻纪录影片,向苏联人民和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全民参战、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和顽强精神,并向国际社会宣告中国人民一定能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广东人把路轨、枕木、螺丝、螺母统统运到遥远的后方,什么也不给敌人留下(图/文 卡尔曼)

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李春生表示,“李辉同志离任半年之后就译出了这本书的中文版。与此同时,人民出版社也高度重视该书出版,组织了精干力量投入书稿的编校工作中,前后印了四次样书。李辉同志对书稿十分重视,每次都认真审读。”

农民自卫军是陕甘宁边区民主政府可靠的力量,是日本占领军的克星

(图/文 卡尔曼)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审稿处副处长单伟评价该书 导向正确,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卡尔曼的镜头和文字不仅记录下了侵略者的罪恶,更记录下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以高昂的抗日热情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感染和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在卡尔曼的镜头里, 我们看到毛泽东与农民亲切交谈,看到游击队员的行军和战斗特写,看到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涌向陕甘宁边区,看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成功地翻译好一部政治性、历史性强的著作,使它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广泛的共鸣和影响,仅仅具备语言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单伟说,李辉同志的深厚学识和独特履历背景,使他能在翻译工作中最大程度跨越中俄之间的文化界限,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坚持梦想,争取辉煌

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苏联援华飞鹰寻访团副团长胡山表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开年之际,收到李辉大使签赠的《在华一年》中文版异常欣喜。李辉副部长 2009 年起出任了十年中国驻俄罗斯联邦特命全权大使,获得俄罗斯外交学院荣誉博士学位,长期以来为促进中俄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积极贡献。2019 年 5 月 13 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签署命令, 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联邦特命全权大使李辉“友谊勋章”并隆重地于 5 月 23 日在克里姆林宫亲自向他颁发勋章。该勋章是俄联邦国家级勋章,专门授予为加强各民族友谊与合作、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士。

早年曾在原外经贸部外事司翻译处和驻外使馆工作的胡山谈到, 卡尔曼不仅仅是一位卓越的战地新闻摄影家,更是一位闻名遐迩的记者、作家、电影编剧、教育家和文学评论家。《在华一年》不是简单的新闻报道述评汇编,而是他依据其随身带回的一万米长的胶片和“日记里写满对所见所闻、对人的善良、苦难、勇敢、坚毅、高尚等形成的最新鲜印象”而倾尽大量心血的纪实文学力作。要想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翻译好这部历史性的作品,殊非易事。

好的翻译作品能够让读者真切感悟到原文的能量、纹理,并动用译文语言中的一切资源,将这些逐一在译文中精彩呈现。好的翻译作品本身也是一种深层次的创作,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并传递出原文字里行间的神韵和意蕴,并像原文一样引发译文读者的情感共鸣。好的翻译作品能够高度还原原作的语感,使译著的评论能够与原作的评论高度呼应、契合。当译文与原文同时出现在双语读者面前时,好的翻译作品往往会让广大读者难以分辨哪个是原文,哪个是译文。《在华一年》中文版的译者以其深厚的语言、文学、两国文化和二战历史知识功底,将原文作者 80 多年前在烽火连天的华夏大地寻访漫记的深切感悟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融为一体,文情并茂,行云流水, 让读者真实地感觉到时空在穿越,岁月在闪回,如美酒甘露,沁人心脾,令人无限惊喜,不忍释卷。

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大学生。他用这把竹子秆做的琴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图/文 卡尔曼)

李辉大使介绍说,“我原来也不知道有这本书。2018 年在莫斯科时,华人作曲家左贞观给国内《中国音乐》杂志写了一篇关于《黄河大合唱》及冼星海的文章,他给我复印了一份。”文章说,苏联记者卡尔曼 1939 年访问延安,跟鲁艺学院的学生搞了联欢,冼星海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歌曲。这场活动在卡尔曼《在华一年》一书中有记载。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目前国内还没有中文译本。

李辉大使马上意识到,应该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并出版。他让秘书在莫斯科书市及旧书网站上搜寻,但是找不到这本书,可能是刚一出版就赶上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爆发(1941 年 6 月 22 日),该书大部分在战争中焚毁了。后来大使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图书馆拿到了复印件并带回国内,跟人民出版社一联系,他们就同意出版。

《在华一年》俄文版封面

李辉大使 2020 年 3 月 1 日动笔翻译,4 月 15 日脱稿。中间涉及很多人名、地名、事件,一方面自己积极查找,一方面求助朋友、同事。“例如核实日本人名时,我就找中国前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帮助, 他帮我解决了一些难题;涉及延安鲁艺教师名字,我就找了鲁艺旧址博物馆,他们帮了忙;涉及国民革命军飞行员的名字,我就找空军的历史研究所,他们给认真查找;涉及南方抗日女英雄,我就找了江苏省的有关部门帮助查找。”

《在华一年》中文版近 20 万字,李辉大使在翻译时,涉及重要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时,都一一做了详细的专业注释。书中还收录有侵华日军印制的“绝密”作战行动计划和使用毒气规则、家信和日记摘抄等珍贵资料。

李辉大使介绍说,1939 年 9 月卡尔曼回国后,分别制作了两部纪实电影——《战斗中的中国》、《中国特区(延安)》。

影片《成斗中的中国》全长 36 分钟,突出展示了日军对中国城市的狂轰乱炸给广大中国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面对凶残的敌人,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周恩来作为国民革命军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向即将出征的中国军队将士做战前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支援前线;江苏淮安新安旅行团在桂林演出,鼓舞后方军民士气;南方的敌后游击队积极活跃地打击敌人,缴获了日军军旗,拆掉可能使日军利用的铁路。中方对抓获的日军俘虏给予优待。

影片《在中国特区(陜甘宁边区)》主要介绍卡尔曼在延安拍摄的精华部分,包括毛泽东与延安杨家岭农民的会见与谈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延安大学生到山里开荒种地;延安的八路军医院救治伤员,以及延安保育院儿童的快乐生活。

中国青年爱国者从四面八方向陕甘宁边区汇集(图/文 卡尔曼)

李辉大使认为,可能是因为卡尔曼出色地完成了在华光荣使命, 可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英勇抗战、中国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所见所闻感染和触动了他,卡尔曼从中国回到苏联的当年,便光荣地成为联共(布)的一名党员。

1941 年上半年,卡尔曼制作了第三部纪实影片《在中国》,也叫《中国在战斗》。这是作者花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共 44 分钟,其中包括“在特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八路军打击敌人”、“在新疆”、“中国军民的抗战”等部分。他重点描写了中国共产党、八路军英勇抗击日军侵略,尤其是影片中有八路军歼灭日军一小股部队的真实场面。影片中毛泽东检阅抗大学员并发表讲话、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内外工作与读书画面都是珍贵资料。作者称赞八路军善于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展示了八路军缴获的大量日军武器。作者拍摄的全国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的场景至今仍是历史的最好见证。作者还拍摄了中国军队训练、战斗在崇山峻岭、中国飞行员勇敢地迎战日军进犯的场面。作者最后断言:中国人民不可战胜。

李辉大使特别提到,这部影片在开片字幕上清楚地写着——影片编剧与制作:罗曼·卡尔曼;影片作曲:冼星海;影片解说:列维坦。需要说明的是,列维坦是苏联世界级的一号播音员,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法西斯人侵苏联的消息以及斯大林的许多讲话都是他播音的。影片中有多个部分都用中文繁体手书打上了字幕。由此可见,卡尔曼对制作这部影片是非常用心用情的。该片刚放映一次便爆发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虽然影片没能广泛公诸于世,但却保存下来了卡尔曼精心剪接、付出大量心血的历史珍贵片段。

也在 1941 年,卡尔曼撰写的《在华一年》一书俄文版于 3 月 10 日付印,5 月由“苏联作家出版社”出版。在书中,卡尔曼把访问陜甘宁边区情况、与共产党人和八路军官兵的交往都浓墨重彩地加以描写,向外界介绍。正是因为这本书,他被正式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

战场上的中国红鹰团团长任辅臣(骑白马者)

中国最早的布尔什维克、苏俄十月革命红军中国团团长任辅臣烈士(1884-1918)之孙任公伟教授看到李辉大使翻译新作出版,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他认为这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历史记录,将进一步激励后人牢记历史,继往开来。历史是不容歪曲与遗忘的,需要一代一代的书写者的记录与捍卫。十月革命期间,红军中国团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英勇作战,屡建奇功,被苏联最高苏维埃命名“中国红鹰团”。1918 年 11 月下旬,担任乌拉尔地区维雅战场总指挥的任辅臣在与高尔察克白匪进行的激烈战斗中不幸牺牲,为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献出了宝贵生命。

《永生难忘》(油画作者:赵友萍、周上列),源自《列宁画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12 年 3 月第一版)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克里姆林宫亲切接见了任辅臣烈士夫人、中国红鹰团后方办事处负责人张含光及长女任玉珊(上图右一)、儿子任栋梁(上图中,任公伟的父亲)和小女任琳琳(列宁膝上坐者),盛赞任辅臣同志是卓越的红军指挥员和优秀的布尔什维克,高度评价中国工人阶级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苏维埃政府与布尔什维克党盛赞:“任辅臣同志在中国侨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把在中国人中间的影响和威信全部献给了苏维埃俄国。由他组织领导的中国团是我们战线上最坚强最可信赖的部队。作为世界革命的忠诚战士,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伟大的事业。他的精力, 并没有白费,革命战士将永远记住为全世界被压迫者的事业献出生命的中国人民的儿子——任辅臣同志。”

英雄任辅臣雕像(铁岭市龙首山烈士陵园)

任公伟教授向李辉大使的辛勤付出表示崇高敬意,并赋诗抒怀:

《欣闻李辉大使译著《在华一年》出版发行有感》——“十载出使书百年,牢守初心历时艰。春种秋收栽新树,寒去暑来续故园。战友兄弟传佳话,邻居朋友好伙伴。留得一遍青山在,中俄友好存美篇。”

任公伟介绍说,2018 年人民出版社为纪念苏俄十月革命一百周年, 专门再版了记叙这段特殊历史的书籍《中国战士同志——“十月革命”里的中国志愿兵》。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整理的“十月革命中的十大 中国红军部队”和“在俄罗斯的中国烈士纪念设施情况介绍”作为重 要新增附录,正式收入此再版文献书籍,其中有任辅臣指挥的“中国 红鹰团”和在俄罗斯彼尔姆边疆区的任辅臣及其战友牺牲纪念碑介绍。

2020 年 2 月 3 日,俄中友好协会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女士在莫斯科俄中友协办公室将自己的著作《俄罗斯与中国两国人民的民间友好外交》通过任公伟(左)签赠任辅臣烈士家乡的中国辽宁省铁岭市任辅臣故居纪念馆(人民日报驻俄罗斯资深记者张光政摄)

任公伟表示,百年艰辛历史感同身受,不忘先辈初心,传承革命精神,我们有着无可回避、无可推懈的历史责任。后人们应锲而不舍, 一代一代坚持传承,坚持书写,坚持维护正义,坚持维护和平!

广东的游击队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大队的队旗(图/文 卡尔曼)

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苏联的资深战地新闻记者罗曼·卡尔曼扛着相机和摄影机,以新闻镜头和纸笔为战斗武器,与苏联空军志愿队的勇士们一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将支援中国抗战当作自己的职责,与中华儿女一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与中国军队一起并肩浴血奋战,书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与抗战的中后期美国援华不同,苏联在抗战早期对华的人力物力支援是保密的,因此,卡尔曼于《在华一年》书中对苏军飞行员在中国参加对日军空战只字未提,很多事迹长期不为社会知晓。苏空援华志愿队留下的资料非常少,名气也远远低于美国飞虎队。飞虎队以私人身份参战,无需保密,成为中国和国际媒体的宠儿。苏空志愿队以国家的力量援华,苏联出于地缘政治等考虑,希望中国能顶住日军;又不愿公开军事介入中国抗战。苏联对华出售飞机并派出志愿队参战,使日本空军遭到重创,1938 年 4 月 4 日日本驻苏联大使重光葵曾向苏联人民外交委员李维诺夫提出抗议,被苏联驳回。

刚执行完作战任务的苏联志愿队飞行员(资料图片)

苏联志愿队员行事非常低调,很少上街。中国媒体也不做报道。武汉 2·18 空战,中央社只宣传“我空军”奇功。《新华日报》报道:“这几天来,武汉市面不论穷街僻巷,都在议论着 18 日我国空军击落敌机 16 架(日寇在沪广播自认此数)伟大胜利的情形。”

政治因素注定了他们的面孔模糊。而对历史学家而言,廓清其来龙去脉另有难题,因志愿队员来华多是假姓。苏空志愿队普希金 1938年 3 月来到汉口参战,其回忆录《莫斯科-汉口》写道:“我们在中国打仗都是用的假姓,例如机组都是姓‘鸟’的名字:索洛金、拉斯多奇金、奥尔洛夫。”这些俄语意思是喜鹊、燕子和鹰。郭沫若回忆, 苏联义勇队号称“正义之剑”,在空战中有不少人受了伤,更有不少人牺牲,“详细的人数,可惜我也不知道”。

世界上最早的一版《Red Star Over China》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 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1937 年 10 月,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Victor Gollancz Ltd)出版斯诺的英文初版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以后,此书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成了著名的畅销书。

《西行漫记》1938 年版

1938 年 2 月 10 日,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十二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四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该书重印本和翻印本。

在前线(图/文 卡尔曼)

就像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战一样,苏联战地新闻记者罗曼·卡尔曼的珍贵著作《在华一年》也令人遗憾地堙没在了历史尘埃中长达80 个春秋。感谢李辉大使的独具慧眼、卓越见识和精心翻译,以及人民出版社的高质量工作支持,他们的辛勤努力使全球华夏儿女能够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之际看到这样一本弥足珍贵的传世著作。

《在华一年》这部“苏联版《西行漫记》”在世界新闻政治和文学历史上的地位高山仰止,其闪现出的伟大人性光辉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远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中苏(俄)两国军民并肩抗战中结下的珍贵情谊永远不会褪色。中苏(俄)两国军民血火交融的和平正义斗争永载人类文明的光辉史册。

笔者胡山: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苏联援华飞鹰寻访团副团长。1990 年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原国家外经贸部干部。

【编辑:郭佳敏】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港大学毕业生全职空缺首季减三
港大学毕业生全职空缺首季减三◆大学联校就业数据库(JIJIS)的最新数字显示,今年首季向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全职空缺只有1.6万多个,较去年同...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蔡若莲(前排右九)与其他地区的代表合照。(政府新闻处)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当地时间4月17至19日在马耳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