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時政評論 > 详情

时事评论:从于敏到任正非,我们看到了什么?

2020年08月21日 14:35:15  來源:香港法治网

司马南频道,我是中国公民,北京市民,北京市东城区居民司马南。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想说两个人,其实是说一个人。这两个人,一个叫于敏,一个叫任正非。我想说说从于敏到任正飞,我们看到了什么?这个任正非我们每天说,关于任正非的任何事情,现在都是热搜上的新闻,我想大家了解比较多。但是对于敏人们可能了解的没那么多,于敏这个名字其实也比较普通,很多人都听过于敏这个名字。但是作为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的于敏了解的人不是很多,依于敏对我们国家作出的重大贡献而言,依他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而言,今天他的知名度我觉得应该更大一些。

今年的8月16号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于敏同志诞辰94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日子里,很多人都自发的表示了敬意。《人民日报》、《人民网》、很多的公众号都对于敏老先生表示怀念,认为他是民族脊梁,他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今天我们的两弹一星,今天我们看家的大杀器,今天我们被别人欺负的时候,我们有底气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于敏为代表的那一代科学家为我们留下的这点看家的工具——打狗棍,有关系。

于敏曾经说过特别平常的话,但这话想起来耐人寻味,他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绝不能受旁人欺负。大家知道于敏是天津人,天津人说话带点天津味儿,但是他又是个科学家,平时话很少的,但是他说的这个话大家仔细琢磨一下,是不是在今天特别有味道。我们不欺负人,但是我们不能受旁人欺负,如果我们不受旁人欺负,别人要欺负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必须得有个打狗棍,于敏先生一辈子就是做这根打狗棍的,而且打狗棍做得相当好,做成了世界上最好的一根打狗棍,所有的恶狗、疯狗见了这根棍子都害怕。

我在8月16号的时候我发了条微博,我说一句纪念于敏过生日的一个题外话,我说只有当人们自觉的把于敏这样的前辈科学家当作自己学习榜样的时候,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我们这个民族的复兴才是有希望的。我们和那些至今还在欺负我们的敌人做斗争的时候,我们才是有底气。如果不是发挥于心的形成了社会风气,自然而然的向于敏学习,而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拿出来说一说,喊几句口号,写一篇锦绣文章,哪怕文章写得再漂亮,而事实上并不准备实行之,照例去追逐那些娱乐至死的明星。不问明星的国籍,只问明星长什么样,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怎么能形成呢?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只能是一种奢望。

这个视频非常宝贵,我希望在节目当中大家能够看一看这个视频,我也希望在我说话的过程当中,视频当中很多画面能够做一个背景材料存在。

于敏这个人首先是个大牛人,牛到什么程度呢?牛到因为这个人的存在,我们国家的氢弹就跟登顶一样,抄一个近路,一个斜坡蹭蹭蹭就爬上去了,全世界为之震惊。大家知道于敏他是一个土科学家,他也不是博士,连土博士都不是,没出过国,那个时候他既不是留美的,也不是留苏的,也没有在苏联短期学习过,西方名校更是没有,所以人送他一个外号叫做国产专家一号。

于敏的团队应该说在一张白纸之上完全靠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研制出了中国的氢弹,这叫做于无声处听惊雷。他曾经28年隐姓埋名为我们国家铸核盾。于老当年他曾经和很多科学家研制出来的氢弹,经过今天的不断的升级改造完善,已经成了我大国的神剑、大国的神器。这有一个宣传的画册,大家看一看这个封面,《人民日报》后边的标题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于敏老先生有些谢顶,花白的头发,在2019年的1月16号去世了,1926年8月16号出生,是两弹一星的元勋。小时候的于敏就是个天才少年。赤子一腔、报国热情,他和以前孩子在一块玩,他父母也不是什么天才,就是天津普通的小职员。在童年的时候他后来已经成名了,回忆起来他说,有一次一辆日本的汽车横冲直撞,差一点就把我撞倒了,日本人非常凶,他说他从日本人对他凶巴巴的表情当中感受到了自己一定要好好的学习,要像岳飞一样荡寇平虏,重振山河。

1944年,于敏这个天资聪颖的青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北大,他是个穷学生,穷到什么程度,穷到北京到天津现在你坐高铁一张报纸没看完就已经到了,朋友圈一篇文章没看完,高铁就到了,那个时候也就一百多公里的距离,为了省钱,因为没钱,所以寒暑假从来不回家。

冬天的时候大家宿舍里打牌、聊天,他披着大衣就在旁边静静的看书,他和原子弹的结缘,他和氢弹的结缘是1945年8月6号,美国人给日本人扔了一颗原子弹,原子核裂变,魔鬼一样在广岛上空翻滚,所到之处的日本被当成了平地。于敏那个时候当然很震惊,这个核武器所代表的先进的技术,但是一方面也感慨中国的积贫积弱,所以1946年的时候,他做了一个重要的人生的改变,他决心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三年之后,他以北京大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理学院张宗燧先生的学生。

张宗燧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留美回来的,对学生要求极高,从头到尾讲课全是英文讲课,内容更是深奥难懂,其他学生见了都害怕,特别害怕张老师,但是于敏专门找难题挑战,超强的记忆力、超强的理解力、超强的领悟力让整个理学院都惊叹,连他的导师人家从美国回来的张宗燧先生都说,我没有见过在物理上向于敏这么好的。有很多于敏的老照片,一看,青年学子。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面,风华正茂,老了的时候头发就谢顶了,年轻的时候一头茂密的黑头。1950年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自恃核武器,有核武器,美国威胁要对中国使用。那个时候身在北大的于敏,其实他并不知道他自己的命运已经和战争的时局和国家发展的需求的转变了。

1951年于敏在著名的物理学家钱三强担任所长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看看人家接触的人,张宗燧、钱三强全是名人。这个时候于敏就已经和其他的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的模型,填补了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发现了,于敏不得了,要沿着路子发展下去,一定是崭露头角,大大的成名。但是1952年美国人研制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毛主席说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加快,1961年苏联又爆炸了一颗氢弹,这氢弹厉害,苏联爆炸的氢弹你知道比美国厉害多少倍?是美国在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3846倍,我没说错,我照样念的。这时候全世界震惊,舆论哗然。

但是大家想一想,那个时候中国和美国这种科学技术差距有这么大,中国和苏联差距有这么大,这个时候氢弹、原子弹是两朵乌云罩在中国的头上。所以1961年的冬天,中苏关系已经不怎么样了,于敏被钱三强叫到办公室了,钱三强直截了当说,院里决定了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你看怎么样?这时候于敏先生才30多岁,他已经在原子核理论方面耕耘了十几个春秋,眼看就要有所建树,突然间组织让他转行,那个年代的人非常简单,组织决定那就毫不犹豫的服从分配、转行。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长达28年隐姓埋名就从事秘密工作。很多人说到原子弹、氢弹,大概以为这两个弹差不多,以为是鸡蛋和鸭蛋的区别,我告诉你可不是。原子弹,它是原子核裂变,氢氮是原子核聚变,这差别大了。裂变、聚变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1951年于敏从研究量子场论改到了研究原子核,1961年又毅然转向氢弹原理的研究,这意味着他不仅要改变学术研究领域,还要隐姓埋名,还要常年奔波在外。你看看他研究的领域,这个环境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在写字楼里面的小白领办公环境,你对比一下,于敏当年的研究环境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上面不能告诉父母,下边不能告诉妻儿。

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他的名字和他所从事的事业就成了党和国家的最高机密。他销声匿迹了,没人知道他了。这么多年就没有发表过任何论文,那个时候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美国、苏联、英国这三个国家研究了氢弹,所以杜鲁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美国总统赤裸裸的讲,中国不能搞氢弹,但于敏为代表的这代科学家,他们忍无可忍,他自己就说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弃掉,但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氢弹来。

研制氢弹中国是一张白纸,如果说原子弹,还有当时前苏联给了我们一个模型,别的东西都拿走了。中国人自己搞出来氢弹连个模型也没有,只知道听说了媒体上讲氢弹,氢弹原理是什么?氢弹怎么可能比原子弹的威力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怎么造氢弹?核心原理是什么?工艺那就更不清楚了。

1964年的10月16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周恩来部署要在1968年之前要爆炸氢弹。时间紧,任务重,于敏和他的科研团队是每时每刻沉浸在山一样的堆积的数据当中,直到1965年才有了那么一点眉目。当时研究大家知道吧,据一些老科学家回忆,当时的研究计算是打算盘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只有上海有当时中国唯一的一台电子计算机,每秒5万次。每秒5万次是中国最先进的计算机了,而且这个计算机还有95%的时间要满足原子弹团队的需求,只剩下5%的时间,于敏和他的研究团队的人才能使用一下。大量的计算用什么?用算盘、用计算尺。

于敏在这里边做了大量的研究,终于原子弹从原理到构型有了一个突破。

有一天于敏打电话给邓稼先,邓稼先也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两弹元勋。于敏打了一个著名的隐语电话,于敏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一只松鼠,就是说这原子弹的构型,邓稼先说你们美美的吃上一顿?意思说你确定吗?于敏说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作标本,等待新奇发现。就是说基本确定但要做进一步的研究,邓稼先说好我立刻到你们那去,仅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于敏和他的团队成员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技术的封锁,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为中国氢弹研制成功打开了一扇大门。理论突破了,还要到实践当中去喝碱水,吃着掺着沙子的粗粮,茫茫戈壁,大风如刀削一般,道路冻得像搓板,生活咬牙克服,压力非常之大。

有一篇文章记述到于敏和他的团队在当时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之下,他背诵诸葛亮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境。诸葛亮是于敏崇拜的榜样,所以于敏有一句口头禅,中国的核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是我的忘年交,他曾经多次说过是于敏最喜欢的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有人说你自比诸葛亮,他说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学习诸葛亮的精神。后来大家知道我们的氢弹爆炸成功了,在1967年的6月17号,一架战机在新疆的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氢弹实验正式开始,雷鸣般的响声,大漠上同时升起了两个太阳,蘑菇云拔地而起,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了,把距离靶心投影点三公里的54吨重的火车推出去18米,4公里半的地下仓库,掀去了一半,14公里之外的砖房,没了。

中国第一颗氢弹就这么厉害,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是7年多,苏联4年多,中国人2年零8个月抢在法国之前,成了世界上第4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于敏后来由于太劳累,太紧张,积劳成疾,后来就得病,咳血。当他最后一次看氢弹实验的时候,他的腿想迈一个台阶,都迈不上去。邓稼先是先于他辞世了,他跟邓稼先这两个人在科研当中是搭档,两个人都为中国的核武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

两个人在有生之年,邓稼先在生病的时候于敏去看他,于敏问邓稼先说,你说咱们现在这个实验是不是到头了呢?邓稼先也很忧虑,两个人都意识到中国的核试验不能功亏一篑,所以在邓稼先有限的生命当中,他们两个一起给中央提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就是有名的加快核试验进程的建议,因为全世界马上禁止核试验了,如果中国的核试验不跟上这个步伐,不完成基本的实验,中国就可能要永远落后于世界上其他的先进的国家。

所以1986年7月29号邓稼先逝世之后,于敏十年如一日将两个人合作的这份规划一步一步的变成了现实,在邓稼先逝世10周年的这一天,中国郑重的向全世界宣布,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停止核试验,9月10日起,联合国大会就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的条约。正是因为有于敏、邓稼先这样一些科学家的战略眼光,为我们国家争取了10年的宝贵的核试验的时间,让中国赶在全世界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来看看这些画面,视频画面,1999年的9月10号,于敏在人大会堂接受了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于敏在那儿,他替老友邓稼先见证了中央领导为两弹一星元勋颁奖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一天,于敏、陈开甲、王淦昌一大批功勋科学家把几十年隐藏身份的秘密告诉了世人。15年之后,已经89岁的于敏荣获了201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这时候于老已经坐在轮椅上了,华发稀疏,略有驼背,满脸慈祥。他说自己60年的科研,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需要,近半个世纪与核共舞。他说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完全禁止,但是我们不能没有核武器,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绝不受旁人的欺负。

看下面这段内容我很感动,2012年老伴孙玉琴突然离世,给于老很大的打击。他说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他说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为自己劳碌一辈子的妻子。这老照片在屏幕上多定格一会儿,大家看一看,年轻的时候风华正茂,老了的时候老两口老来相伴。这张照片是老伴年轻时候的照片,是个大美人,绝对的美人胚子。如果要是当明星的话,肯定也是个大家喜爱的女演员。不忙的时候,于老晚年的时候就反反复复翻看妻子的照片,93岁的他,儿孙满堂,生命一刻依然是单位里的科研骨干。

于老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我们应该铭记于他的功勋。说到这我想跟各位交代一下,为什么我对于敏于老特别亲切,对他事情比较熟悉。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司马南本名姓于,于敏老先生是我们本家,他的光荣是本家的光荣,所以感到很亲切。

第二是我有一个忘年交,是反伪科学的时候,因为我有几十年的交往。何祚庥院士是于敏的科研上的合作的搭档。何祚庥老先生现在身体非常好,他不止一次,有多少次我都记不清楚了,跟我讲他跟于敏合作的事情,比方说关于氢弹发明权的这个争论问题,氢弹理论发明前的争论问题,何祚庥院士就介绍说这个于敏在原子能研究所的全部工作,我从和他合作科研的一个参与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于敏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氢弹构型的主要的发明人。何祚庥他非常谦虚,他说回顾那个时期所做的工作,可以说在氢弹预先研究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难点的解决都是于敏的贡献。

我就问他,我说您做什么?他说我是站在一旁的积极的促进者,搭档。那一代人都特别谦虚。当然他讲了很多他们氢弹理论研究的术语,我根本就听不懂,现在也不懂。

但是他举个例子我听明白了,他说于敏的贡献就相当于我们打一场球赛,一个11人组成的足球队在足球场上踢球,互相把球传来传去,起关键作用的人员是谁?往往是场外的教练和冲在前面的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是什么人?于敏是教练兼中锋。他说他自己是球队的前锋,多次并肩作战,相互配合传球,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却总是于敏院士。他说我最多只能是把足球传到于敏脚下的球员而已。所以何祚庥他多次说过,他说应该肯定于敏的贡献,如果没有于敏的话,中国氢弹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研究都会这个要晚一大截。

所以这期节目在播出的时候,我希望大家同时能够阅读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何祚庥院士和周光召、和邓稼先、和于敏他们科研过程当中的一些具体事情,何祚庥院士他后来在接受有关方面采访,科学杂志采访的时候,谈于敏如何研究氢弹。这篇文章我读过几次,没读懂过,我不懂不等于别人不懂,我相信一定有人懂,我们不懂也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好了,这期节目大概说到这儿,我们的标题叫做从于敏到任正非我们看到了什么?话说到这儿,我觉得我们看到了什么已经不需要再说了,司马南频道,今天就说到这,再见。

附件:本报时事评论员司马南简介

司马南爱国者,独立学者,社会评论家,中国反伪科学代表人物,美食家、书法家。

代表著作:《民主胡同40条》(政治哲学类);《神功内幕》、《太乙宫黑幕》(社会纪实类);《司马白话》(散文随笔类)。

1998年,受聘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续任北京交大、中国政法、西安交大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曾获“中国首届十大青年新锐人物”、“全国首届反伪科学特别贡献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改革开放30年杰出社会人物”提名。

1999年,美国《亚洲周刊》“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50人”之一。

司马南既心性沉潜手不释卷,又个性张扬诙谐轻狂。他肆无忌惮跨界招摇,多年活跃在媒体上。

上世纪末因揭穿神功大师而声名大噪,系公认的“反伪斗士”。

新世纪变身“政治保守派”,著书立说捍卫中国政治制度,猛烈地抨击西方“普世价值”,引发强烈争议。

从2020年起,成为《澳门法治报》时事评论员。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蔡若莲(前排右九)与其他地区的代表合照。(政府新闻处)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当地时间4月17至19日在马耳他出...
国产破冰船“雪龙2”号抵达香港
国产破冰船“雪龙2”号抵达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礼宾府观看“雪龙2”号模型,并设宴欢迎自然资源部代表团及“雪龙2”号极地科考队。图片: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