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旅遊休閑 > 详情

港式月餅:見證經濟發展晴雨錶

2016年09月14日 00:00:00  來源:香港法治网

【本報綜合報導】香港商報訊用來自湖南的湘蓮,浸水去蓮衣,選取飽滿多油的鴨蛋黃,經過一道道傳統工序,便烤成金燦燦、香噴噴的白蓮蓉月餅。中秋節快要到了,港人的餐桌上必備幾樣月餅以解風情。原來,月餅的發展,從某個角度說也是折射香港經濟的晴雨錶。

香港大同老餅家第二代傳人謝禛原,已入行半個多世紀,儼如一部月餅活字典。他告訴記者,月餅的製作歷史印證了香港社會的經濟發展,大同老餅家成立於1943年:「那時香港還是日占時期,物資缺乏,沒有做月餅的原材料,僅有蔗糖、花生,連麵粉都很少。」

上世紀60年代月餅屬奢侈品

他說,後來麵粉供應逐漸多了,有了綠豆,開始製作綠豆蓉月餅。最初的五仁月餅,並沒有「五仁」,僅有糖冬瓜、肥豬肉或花生、芝麻、瓜子肉等餡料。

大同老餅家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做月餅,當時月餅大概只要一港元一斤,60年代,月餅約20多港元,80年代則70多港元了。

「月餅師傅的工資由50年代的每月18港元,發展到60年代的60多港元,80年代則兩、三百港元,可見,那時月餅對我們來說是奢侈品。」謝禛原說。

當時普羅大眾最興供月餅會

由於月餅在當時是奢侈品,普通人家不舍得在過節的時候一次過付款購買,所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有一種以「分期付款」買月餅的方式:「供月餅會」。人們每個月供少許「散銀」,到了中秋節時,就可以領上十餘盒當季的新鮮月餅,拿回來與家人分享,共度一個溫馨的中秋佳節。

香港人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消費水準也水漲船高,雖然月餅的價錢已經上升到兩三百港元一盒,但普通人都能買得起,「供月餅會」在市場上逐漸消失。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蔡若莲(前排右九)与其他地区的代表合照。(政府新闻处)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当地时间4月17至19日在马耳他出...
国产破冰船“雪龙2”号抵达香港
国产破冰船“雪龙2”号抵达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礼宾府观看“雪龙2”号模型,并设宴欢迎自然资源部代表团及“雪龙2”号极地科考队。图片: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