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国际瞭望 > 详情

中國重要性遠遠溢出國界

2016年09月14日 11:44:16  來源:人民日報

圖片來源:《金融時報》中文網

【本報訊】據人民日報報導,G20杭州峰會結束後,全球輿論不僅對峰會公報提出的“五個決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利好世界經濟寄予厚望,同時對於東道主中國在推動全球實現這些目標上表現出的強勁實力抱有巨大的期待。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自身的經濟表現給了世界充分的信心。有評論稱,中國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並通過自身的結構轉型增加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為持續復蘇的全球經濟帶來越來越大的“正外溢效應”。

【數據向好——削弱“零和思維”】

中國經濟近期表現出一些令全球感到振奮的增長信號。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提供的數據,8月份中國以美元計的出口總值同比下跌2.8%,比7月份4.4%的較溫和跌幅進一步放緩。而以美元計的進口總值則緊跟了以人民幣計的貿易數據的變化趨勢,在此前一個月同比暴跌12.5%之後,已反彈至增長1.5%。“對於以美元計的貿易數字來說,進口增長是2014年10月以來首次出現。”《金融時報》也指出,與此前一個月相比,8月中國對多數主要貿易夥伴國的出口年化縮水幅度收窄,對部分國家甚至已重返增長。

路透社評論稱,儘管中國外貿承壓幾成共識且年內迄今持續下行,8月進出口數據仍讓人眼前一亮,出口降幅為四個月最小,進口則是近兩年來首度轉為同比增長,顯現出外貿溫和改善的跡象。

德國《商報》引述匯豐銀行經濟學家的觀點對這一表現“亮眼”的數據來由進行了分析,認為是“過去幾個月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帶來的內需增加的結果”。文章特別強調了這樣的事實:中國政府宣佈的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現代化的交通網,也包括在基礎設施薄弱地區修建機場、鐵路和高速公路。此外中國還將建造100萬公里公路。

“這對全球經濟也是好消息。”該媒體還援引北德意志地方銀行經濟學家的觀點稱,“畢竟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今天的數據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世界貿易狀況的一個指標”。

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何中國出現較好的經濟數據時深處在低迷中的全球經濟都為之一振。

“中國的出口增長到底還有多大重要性?”瑞士聖加侖大學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學教授西蒙·伊文尼特在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刊登《為何中國出口的重要性遠遠超出國界》一文稱,眼下也正是國家主義者發表的“我們與他們對立”的言論越來越多見之際,隨著國民經濟對全球市場的依賴度降低,這一論調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沒有人說中國正堅決轉向內部,但是政策辯論的趨勢將受到人們眼中進入全球市場能有多大好處的影響。

美國《華爾街日報》則指出,儘管中國生產價格可能最終轉為上漲,但是它對世界的影響並不一定改變。該報援引了香港金融研究中心經濟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稱,中國生產價格會對那些不受大宗商品價格影響的國家也產生溢出效應。

“中國對讓世界貿易體系保持盡可能自由的狀態懷有強烈興趣。但是,自全球經濟危機以來,中國產品對世界市場的出口額一直在持續下降。而可持續的開放狀態是雙向的。”西蒙·伊文尼特進一步解釋稱,中國出口增長的任何復蘇或許都將削弱這種有關貿易和投資的零和思路,否則更加黯淡的全球經濟前景可能會對跨國企業在中國的供貨商帶來更大壓力。

【活力增強——凸顯“外溢效應”】

看來,中國經濟對於全球的“正外溢效應”越發凸顯。事實上,中國的開放型經濟不僅深化推動了全球價值鏈的分工與合作,還通過“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等擴大全球基礎設施投資,為全球經濟體主動創造更多活力。

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動擁抱並歡迎著中國企業的到來。“中國正在復興美國腹地。”彭博社稱,儘管特朗普和希拉裏一直抨擊對華貿易,但除了競選中的喧囂與憤怒,美國州和市一級政府都張開雙臂歡迎中國企業。“中國作為新經濟力量的崛起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對中國關閉大門不是選項”,該媒體援引哥倫比亞大學經濟教授巴格沃蒂的觀點稱,“若不讓中國進入美國,意味著我們拒絕貿易帶來的好處。”

在出口方面,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日前發佈的《美國對華出口(2006—2015)》報告顯示,“過去10年裏,美國對華出口的增幅均超過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報告數據顯示,美國對華貨物出口包括運輸設備、農業、電腦及電子產品、化工等眾多行業,對華服務出口則涵蓋旅遊、教育、運輸、金融服務等領域。對華出口的穩定迅速發展,為這些行業帶來了諸多就業機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約翰·弗裏斯比表示,對華出口對於美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市場改善“至關重要”。

“一帶一路”上的國家也不例外。“隨著日漸形成的基礎設施、物流、工業和能源專案網在從中國到歐洲的廣大地區鋪開,‘一帶一路’成為大國政府和大企業的活動場。在一些缺乏就業機會和經濟刺激的地方,這些規模龐大的開發專案正對當地的就業和經濟刺激起到促進作用。”美國《福布斯》雙週刊網站刊文稱。

不僅是外在的需求,在中國結構轉型的過程中,內在需求的擴大也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動力來源之一。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刊文指出,隨著投資拉動型增長已成強弩之末,如今中國和全球的增長都將依賴中國的城市消費者。到2030年,城市居民將推動91%的全球消費增長。麥肯錫最新研究預測,中國700個城市將在目前至2030年期間為全球城市消費增長貢獻7萬億美元,貢獻率達30%。

“目前中國的城市勞動適齡消費者為5.21億,僅15年後就將擴大到6.28億。京滬穗深都將各自增加100萬以上年收入超過7萬美元的家庭。到2030年,這個群體人均消費有望從4800美元增至1.07萬美元。屆時,全世界每消費1美元,就有12美分來自他們。”該媒體分析稱。

歐美發達經濟體也在近期頻頻湧現鼓勵本國企業注重中國經濟機遇的聲音。以澳大利亞為例,據《每日電訊報》、《悉尼晨鋒報》等澳媒的報導稱,隨著中國中產階級隊伍的迅速擴大,澳洲將大幅受益於中國的消費熱潮。澳中商會日前公佈的最新《長期繁榮:中國再平衡對澳洲未來發展意義》報告指出,中國對澳洲的採購需求已從礦產等大宗商品轉移到其他類型的產品及服務,而中國消費熱潮有望為澳洲提供100萬個新就業機會。“在未來10至15年我們將見到的是,在消費者帶動下經濟迅速增長的中國,其影響是為澳洲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該報告稱。

【依賴持續——推動全球增長】

“由於中國繼續推動全球增長,鼓勵它沿著自由化道路走下去至關重要。世界需要的是促進而不是拒絕貿易。”《澳大利亞人報》這句話或許可以對中國經濟在世界恢復增長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作一概括。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在《日本經濟新聞》刊登題為《中國的改革惠及全世界》的文章稱,“中國雖然存在經濟減速的擔憂,但其對世界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度依然是最大的。”作者分析認為,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如果達到略微高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的6.7%,中國對今年世界增長率(IMF預測為3.1%)的貢獻度將接近39%,這一貢獻度遠超過歐美和印度等其他國家。可以說,在邁入中國所說的“新常態”之後,世界增長仍然繼續依賴中國。

這在一些國際觀察家的眼中,甚至已經成為深陷疲弱泥潭、“貿易保護主義”越發嚴重的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最重要的“解藥”。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如今,經濟一體化前進的動力已經陷入停頓,某些方面還倒退了。”該文章稱,全球化提供的計畫十分重要,我們未來不能在彼此隔絕中度過。如今我們的失敗之處是沒有確保收益更平均的分配,尤其是那些受到負面衝擊的人沒能得到緩衝保障。但我們不能因此阻止經濟改革,不能把全球化當作自身問題的替罪羊。

“與政策餘地有限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支撐經濟政策方面是有餘地的。此外,主要發達國家苦於在短期景氣迴圈壓力與長期結構性改革之間做取捨,但中國有能力同時應對這兩方面的課題。”斯蒂芬·羅奇稱。

俄羅斯衛星網援引美國《評論彙編》的文章稱,在當今疲軟的世界經濟中,王牌仍掌握在中國人手中。中國“硬著陸”將會造成災難性後果,平衡的成功恢復無疑將是全人類的福祉。最終,中國的未來如何完全有可能成為影響世界未來的決定性因素。世界從未像現在這樣需要一個成功的中國。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港大学毕业生全职空缺首季减三
港大学毕业生全职空缺首季减三◆大学联校就业数据库(JIJIS)的最新数字显示,今年首季向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全职空缺只有1.6万多个,较去年同...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蔡若莲(前排右九)与其他地区的代表合照。(政府新闻处)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当地时间4月17至19日在马耳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