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專題 > 详情

中國失傳了一樣技術,日本偷師後卻成了大和民族的精神名揚四海

2016年10月20日 09:52:36  來源:網絡

一千多年前的中日白江口之戰,這一戰之於大唐帝國可能是一場無關痛癢的局部戰爭,然而卻關乎這日本的國運,他們派出了全國的精銳部隊和所有戰船,企圖一戰安天下。

日本海軍的戰艦遠小於大唐水師,為了彌補戰船上的劣勢,勇敢的日本軍人紛紛爬到唐軍的甲板上,他們希望以白刃戰的方式取得最後的勝利。日本武士掏出利刃,大喝一聲然後撲向唐軍。燃鵝,他們很快就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果他們老老實實地待在船上,即使被唐軍的大船撞翻,還有希望抱著一塊甲板逃生,再不濟就算淹死還能留個全屍。

可是一旦上了船,想怎麼死就由不得他們了。唐軍裝備中最厲害的並不是巨型戰艦,而是每位將士手中的“唐橫刀”。唐刀是中國冷兵器史上的巔峰之作,央視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刀劍專家用復原的唐刀輕鬆將一頭豬腰斬。而日本當時還沒有自己的制刀技術,完全是模仿和學習,所裝備的戰刀還停留在漢代環首刀的階段。

大家都知道,攻具和防具之間的不斷博弈從來都是推動武器發展的重要力量。南北朝時期,中國冶金技術得到迅猛發展,鐵質重裝甲以其強大的防禦力,逐漸被各方軍隊所接受。到了大唐盛世,唐軍已經普遍裝備了以明光甲為主的鐵甲。而日本軍隊所裝備的最好鎧甲,其防禦力也僅能達到漢軍魚鱗甲的水準。

雙方在攻、防兩方面都差了一個世代,與其說這是一場戰爭,不如說是一場屠殺。戰爭過後,日本才意識到自己是如此弱不禁風,要想變得真正強大就必須向敵人學習。

在古代像唐大刀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製作工藝都是絕對保密的,而且自秦始皇起,歷朝歷代都禁止民間私鑄兵器,所以日本人想學造刀秘笈和冶鐵技術,唯有偷師一條捷徑。

不同於日本孤懸海外,幾乎沒有外敵入侵,中國一直在與街坊四鄰的做鬥爭。五代之後,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冶鐵技術有了長足發展,重裝騎兵開始成為少數民族的主力,到了宋朝時期還出現了著名的如西夏的鐵鷂子軍團和金國的鐵浮屠等。

為了對付這種重裝甲部隊,銅錘、鐵鐧等鈍器漸漸在戰場上取代了唐大刀的作用,所以才會有“隋唐八大錘”這樣的文學形象的出現。

即使打造一把普通的唐大刀,所花費的代價等同於一個八品官員一個月的俸祿,如果打制一把威力更強大的陌刀,則需要消耗一個中產家庭的所有財富。如果要大規模地裝備部隊,估計也就只有漢唐這樣的朝代才支撐得起來。

又加之自宋朝起,中國尚武精神逐漸衰落,士大夫不再習武,再到後來火藥興起後,造刀術已不再那麼重要,直到最後走向失傳,但日本人卻如獲至寶地把它們帶回了日本。

大海就是日本天然的保護傘,日本千百年來最主要的戰爭都是島內地主的內鬥。可能是因為沒有交流,日本對武器變革的需求並不是那麼強烈,長時間的歷史積澱使得武士刀成了日本民族的圖騰和武士的精神。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家像被綁上了穿天猴一樣,一飛沖天。隨著對外戰場的不斷開闢,“軍刀報國”的口號響徹日本國內,大量的武士刀被配發到軍隊,也使得武士刀最終成了大和民族的一張名片,為世界所熟知。

統治階級的“禁刀令”,可以說是中國造刀工藝失傳的元兇,從一定程度上說是日本人把中國的造刀技術發揚光大。又經過上百年的不斷改進,日本武士刀已經成為世界名刀之一,在很多歐美動作片中也不乏日本刀的身影。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唐刀在中國失傳雖然可惜,但也推進了中國古代徒手技擊的大發展,“中國功夫”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一點也不亞於日本武士刀。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
蔡若莲:港生PISA的表现持续理蔡若莲(前排右九)与其他地区的代表合照。(政府新闻处)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当地时间4月17至19日在马耳他出...
国产破冰船“雪龙2”号抵达香港
国产破冰船“雪龙2”号抵达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礼宾府观看“雪龙2”号模型,并设宴欢迎自然资源部代表团及“雪龙2”号极地科考队。图片:李...